尤其在 秋冬季 气候多变的情况下, 可能会 带来更严重的事故。
山友们参考参考。
行走野外,谨防迷路
迷路是在行走野外,无论四季都会发生的危险。
尤其发生在天气多变的季节 (或准备不充分下) ,若是遇见山中大雾弥漫的情况下,就极易发生迷路的风险。
靠记路的方法在地形复杂的路线不一定可靠,因为植被是不断变化的
安全指引—— 行前详细计划行程,尽量做到对线路心中有数,并且留意近期天气避免在不佳时出行。
携带必备物品,如:地图(最好是有等高线的地形图)、指南针(或GPS)、水、食物、头灯(手电筒)、雨具、急救药品、哨子、手机、笔和纸等。
应对措施—— 相比GPS、地图、指南针,使用两步路下载好轨迹更易帮助山友操作。
使用两步路能让山友们提前对地形、爬升和营地等有所了解。即便是不小心走错路,也能及时帮你找回到正确的轨迹上。
两步路大五台轨迹 | photo by ooO
若发生不能辨认位置的情况,山友应往山脊等高处走。 这是因为居高临下较易辨认方向,也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。
切忌走向山涧深谷,身处深谷不易辨认方向,向下走虽容易,但下山危险性高,要再折回高地时也困难,以致无谓地消耗大量体力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汐颜
如果必须派出人员求救或探路,则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则。如果天气寒冷而御寒装备不足、雷雨时或遇到山火,可暂离高地待情况好转时,再到较高位置等候救援。
风、冷、湿都会引发的失温
随着雪季的到来,失温的风险也逐渐增加。
失温是较为危险的疾病,发病时失温者开始可能没有感觉,但很快其判断及推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。
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、不爱说话、无精打采、行动迟缓不便等情况,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,有可能导致患者血管萎缩、肢体坏死乃至死亡。
[object Object]安全指引—— 预防失温主要是避免接触冷空气 (冷水、冰雪) ,在身体温暖的时候,要保证身体有一定的热量供应。
如在行进中野外环境潮湿寒冷,则尽量避开风雨,在体能尚未耗尽、身体协调能力和判断力没有完全丧失前及时营地休息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Poplar
一般来说,失温分为轻度,中度,严重等三种,视程度不同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。
症状:身体寒冷、颤栗、双手活动困难;心理出现变化,抑郁,无精打采;身体核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35℃以下,32℃以上。
应对措施—— 尽快避免寒冷环境,脱去潮湿衣物换上干爽衣服等。给失温者增添衣物 (拉上外套拉链、戴上帽子等) 尽量将失温者置身于温暖的环境。
[object Object]
可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 (发热贴等) 帮助患者取暖 (要防止烫伤) 。在患者恢复意识、能吃东西后,可进食加热的水和食物。
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,这会使体表血管扩张,体内的热量会散失的更快。
如无意外,在处置得当的情况下,失温者可以完全痊愈。
症状:患者目光呆滞、意识混沌,且不认为自己已患病。言语含糊不清,行走踉踉跄跄。身体核心体温低于摄氏32度以下。更为严重的失温症状是:反应迟钝、心跳减缓、呼吸微弱、停止颤栗、休克。
应对措施——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立即送医救治。 尽快离开寒冷环境。
[object Object]
将失温者置于温暖的环境中,主动帮助其恢复温度,重点是头部、颈部、腋窝以及裆部 (可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(发热贴等)帮助患者取暖(要防止烫伤)。
更换潮湿衣物,如有条件,每隔15分钟记录次失温者的身体重要指标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山野纪 | 对失温者的头部、颈部、腋窝以及裆部进行复温
观察失温者是否有休克现象,如在60秒内失温者没有心跳和呼吸,应立即心肺复苏术。
最终解决方案:送患者就医治疗。
高原反应,紧急下撤
一般来说,大多人在超过2500米的海拔高度后,就会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,极少数人在到达1500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。
当到达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,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疾病。
[object Object]
安全指引—— 行走在逐渐上升的海拔高度时,需要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。
适应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就是分步骤登山,较长时间的适应。 充分补充水分,防止脱水。
高海拔徒步时,要预留充分的休息时间。在最初几天时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于海拔的不断适应,人体会渐渐适应含氧量的减少,高原反应症状也会得到渐缓,控制攀登速度,减慢速度。
[object Object]
应对措施——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(AMSC)、高原肺水肿(HAPE)、高原脑水肿(HACE)。
所有普通或严重的 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 海 拔较 低 的地方, 且越低越有效。
[object Object]
鉴于高原病的专业特点,具体的急救措施就不详细叙述了,总之,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二个字:“下山!”
不可大意,滑坠受伤
斜滑的山径,如湿滑的石面、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,行走在山野里都有可能会使人在下坡时滑倒受伤。
据山野杂志公布的《2020年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分析》,2020年共发生297起事故,高坠和滑坠事故发生分别为10起和60起,高坠和滑坠死亡事故起数占死亡事故总起数的45.45%。
[object Object]
安全指引—— 山友们可穿着有护踝及鞋底有凹凸纹的防滑登山徒步鞋。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携带登山杖行进。
尽量 避免行走在湿滑石面、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上,时刻注意脚下路段,谨慎小心通过不可跑跳前行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ζั͡✿十二
应对措施—— 若是发生滑坠,应先检查有没有扭伤、擦伤或其它伤势立即采取急救。
有 时骨折并不容易由表面察觉, 若发现伤处红肿或痛楚,不要继续行走,观察明确没问题方可继续 行进。
[object Object]
若伤者可以继续行走,可用手杖帮助或队友扶持,不可以强行独自行走,以免加重伤势。
行动困难时,及时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求助,或派人求救,并将伤者移至阴凉而平坦的干爽地面上,用衣物覆盖保温,等待救援人员到达。
发现内伤(脏器出血),不可轻易移动伤者,以免加重伤者内脏出血。在有可能并了解伤者症状的情况下,可进行一些紧急治疗。
无法取得救援下,需小心翼翼运送伤者出山就医,在经过初步的急救措施后,固定好伤者的伤处,搭建担架用以运送伤员。
面对中暑,科学补水
中暑和脱水是非常危险的户外风险, 中暑则由于人体吸热超过散热,电解质流失造成的一种病症。
[object Object]
高温暴晒环境和炎热潮湿环境下都极易发生中暑。而人体在失去1%的水分时才会口渴,而水经由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,运输到全身各部组织,大约需要60分钟的时间。
安全指引—— 参加野外运动,在炎热的天气下随着运动量的增大,山友们常常会大汗淋漓。
[object Object]
在温度升高后,人体有两种反应:
应对措施—— 因此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应避免过多的暴晒于高温下活动,尽可能以少量多次为原则补充水分,适当时还可携带少许含盐食品少量进食。
[object Object]
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,大量的喝水还可以帮助你完成高原反应适应过程。避免高温出行,做好防晒措施;注意行走的节奏,及时休整,量力而行;科学补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。
水源污染&腹泻
野外的水源,往往会被细菌、病毒或寄生虫污染过,人一旦饮用了被污染过的水,一般会有三种症状:
急性腹泻
慢性传染
无症状传染 (病菌携带者,传染给第三者)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ζั͡✿十二
安全指引—— 在野外行走时,建议山友们尽可能地使用自己携带的水源,不要饮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水。
动物也是污染的危险之 一,所以在接触到动物的水源也有概率会导致污染。
应对措施—— 救治腹泻的关键在于补充水分,防止腹泻患者脱水。
首先,让患者饮用经过处理的水或者电解质替代饮品( 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电解质饮品冲剂)。 也可将一份盐、三份糖及一升经过处理的水混合在一起,制成电解质替代饮品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Magic
症状较为严重者,如在八小时内腹泻三次以上,或连续数天腹泻,或者有其他较严重的身体迹象和症状者 (恶心、发烧、便血、严重痉挛等) ,则需要尽快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。
突遇山洪,切记冒险
雨季频发时,山洪具有极大的威胁力。往往山洪的出现总是爆发在极短的时间里,严重时便会引起伤亡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央视财经
山洪的引起,是因小溪的流水由于上游降下大雨,雨水往往会激涌而下,在极短时间内 (有时候甚至是数分钟) 演变为巨大山洪。
若是有人恰在溪谷中,极易为洪水冲走引致伤亡。
安全指引—— 避免在雨季或降雨时走进山野,除非是在有准备的溯溪活动,否则尽量不要沿着溪谷、河道行走。
[object Object]
面对突发的降雨,山友们应迅速离开河道,朝着岸边 高地行走,切勿尝试越过已被 河水漫过的桥梁。
应对措施—— 若山友发现流水湍急、混浊及夹杂沙泥时,这代表着是山洪爆发的先兆。
此时山友们应当迅速撤离河道周边,若不行掉进湍急的河水中,可以借助岸边石块、树干、藤蔓等设法回到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。
[object Object]
photo by 江南都市报
切记山洪爆发时,决不可冒险渡河,若有可能,渡河时也需要借助绳子等器材助力。
虫兽侵害,蜇伤叮咬
在野外,山友们钻山林过草地,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增加了与虫䖵蟲“狭路相逢”的隐患。
作为户外人最熟悉的“朋友”,每每在营地吃饭啃瓜时,可能会“招惹”到它。
马蜂毒性强,尤其是被大型马蜂蛰后可能会有生命为危险,古代有句谚语“10只马蜂可以蛰死一头牛”,可见其危险性之大。在户外时应避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、喷浓烈的香水、化妆品、发胶。甜食和含糖饮料等,也会吸引马蜂的注意。
[object Object]
安全指引—— 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,切勿自行闯路,避免走蕨丛等,那里通常是昆虫等聚居的地方。
不要打扰蜂窝,切勿以登山杖或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。山友们也可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剂 (驱避剂DEET) ;避免使用芬芳气味的化妆品,因为可能吸引蜜蜂。
[object Object]
应对措施—— 若遇蜂巢挡路,可绕路前进。若遇少量蜂类在头上盘旋,可以不加理会,照常前进。
如伤处遗留有螫针,可用钳子拔除,但不要挤压毒囊,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。若遇群蜂追袭,可坐下不动,用外衣盖头、静作保护,蜷曲卧地,待蜂群散开后,再慢慢撤离。
可以冷水湿透毛巾,轻敷在伤处,减轻肿痛。也可涂抹驱风油、红花油、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。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。
被蜱虫叮咬的事件已是屡见不鲜,而它也是野外被咬死亡率相当高的虫类、
安全指引—— 蜱虫通常是在夏季活动尤为频繁,通常出没在草丛、灌木丛、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,有的还会藏在人或动物的毛发中。
[object Object]
为了防止蜱咬,最好穿着浅色的长衣长裤,扎紧领口、袖口、裤脚,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。外露部位要喷涂驱避剂 【避蚊胺(DEET)】, 离开时应相互检查,勿将蜱带出。
应对措施—— 如果发现身上有蜱虫,不要硬拽,因为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。应用酒精涂抹蜱虫,然后用镊子取出。如果没有完全取出,应立即就医,尽量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
[object Object]
需要注意的是:被叮咬者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要及时就诊。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,应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行走山野,很多山友都免不了要与蛇不期而遇,而尤其在雨后初晴时,蛇会因洞穴中过于潮湿,在需要新 新鲜空气下会活动的更加频繁。
[object Object]
安全指引—— 蛇一般是为了取暖而来,并不是为了来咬人,因此蛇并不会主动攻击我们。在北方地区毒蛇以蝮蛇为主,去小五台、海坨都可能遇到。南方则有竹叶青,银环蛇,五步蛇等多种毒蛇,潮湿的线路,如船底顶,神农架等南方路线,遇蛇的现象更为普遍。
应对措施—— 被蛇咬伤时,首先可以先通过伤口来判断是否有毒。
[object Object]
急救措施牢记: 户外被蛇咬伤,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清理伤口,如有毒蛇咬伤风险,绷带缠绕,然后紧急撤离。
1.尽快在伤口缠绕上宽面的压力绷带,最好是弹性绷带。如果没有当然用一些有弹性的衣物布料也可以,长袖,裤管都行。
[object Object]
2.不要解除弹性绷带,否则移动时毒素可以在血液循环里扩散,尽你最大努力让患者和伤处保持静止。
3.绑上绷带时从肢体下方开始,虽然这样会向上挤少量的毒素,但这样在长时间的撤离过程中伤患可以更舒服,如此我们也可以让压力绷带最长时间的保持在患处。
4.绷带的松紧度需要跟你在为扭伤的脚踝缠绕时一样紧。
[object Object]
[object Object]
6. 如果有夹板或者树枝,杂志等都可以固定在肢体上,限制肢体的运动。
[object Object]
[object Object]
8.让伤患保持静止,平躺最好。尽量避免病人走动和各种活动,越快转移越好(来源:野外医学)
往期精选干货→ 无痕山野丨户外风险丨山野情怀丨徒步虐线圈子→ 户外原则丨乐趣户外丨跑者部落丨装备使用玩法→ 轨迹故事丨线路推荐丨段位比拼丨旅行清单请点在看鼓励阿步[object Object] |